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思想建设>思想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我社思想建设指导地位不动摇

九三学社章程明确指出:九三学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社的思想建设工作应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我社思想建设指导地位不动摇,并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在中共中央十八大召开前后,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解读;搞好社的历史、优良传统教育,使广大社员尤其是新社员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深化共识教育;弘扬我社爱国民主科学传统,增强全社凝聚力、向心力;与中共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党对我社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对我社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推进并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胡锦涛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代以后,由于中国封建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缺陷,中华民族未能跟上在欧洲兴起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潮流,而陷入停滞、落后的状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处于被动挨打的屈辱境地,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实现民族振兴和文明复兴,是100多年来包括我社先辈在内的我国无数志士仁人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开始中国化,我社的先辈们和中国其他先进的知识分子一起,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中国文化。毛泽东说,十月革命在帮助了全世界的同时,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包括对中国文化的全盘总结与反思。例如,在中国所有的哲学教科书中,中国传统的哲学术语被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所取代,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中国哲学史。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也为九三学社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我社的先辈们逐步形成了“民主”、“科学”的政治理念。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和中国科技、高教界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九三学社的成立具备了政治气候和土壤。1944年冬,许德珩在周恩来的启发下,邀集潘菽、税西恒、黄国璋等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民主科学座谈会”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赞成中共中央的主张,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抗战不力。要求团结民主,抗战到底,反对分裂,反对投降。

1945年9月3日,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纪念日。“民主科学座谈会”的成员们就在这一天召开“九三座谈会”,举行庆祝活动。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学社”。表明了我社先辈们对近百年来苦难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无比自豪,也表明了我社先辈们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热爱。经过反复的历史较量和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带领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并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包括我社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共识和智慧的结晶;是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人民的选择!

我社成立以来的六十余年,秉承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同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宏伟事业中风雨同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携手前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团结奋斗,发展成为一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决定的

中外历史证明:凡是由本国民族民主革命历史发展而来的政党制度,都具有不可模仿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因其适合本国国情,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社会历史的土壤之中,具有较强的抗风险、防震荡的能力。而由外力强加于这个国家或受外力影响形成的政党制度则相反。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局限性,直至20世纪初的1905年,中国才有政党产生。中华民国建立、封建帝制被推翻后,人们以为向往已久的议会制多党制、责任内阁制即可实现。而历史的发展表明,民国初年存在的多党制局面只是一种政治表象,深厚的封建军事政治势力的挤压下,多党制实质上并没有政党精神,因为没有一个政党能够作为政治的中坚力量,政党和议会只不过是封建军阀头子袁世凯和其后北洋军阀寡头们的手中玩物罢了。在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使中国的天空出现了议会民主政治的一线曙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巨大的让步。然而,国民党视抗战的成功为一党的成功,为继续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不惜发动反共内战,宣布民盟等民主党派为“非法组织”。备受国民党压抑、排斥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在共同筹建新中国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创造。中国的特殊历史发展道路决定了多党合作制度有既区别于一党制、又区别于多党制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是建立于现实政治基础上的,是不可逆转和假设的。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新中国开国立基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全国人民建国伟业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包括我社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在《共同纲领》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合作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标志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初步形成。正是由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所以,它才能够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而卓然挺立,表现出强大的防震荡、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多党制的风潮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三、 实践效果是判断政党制度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

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否促进和保障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考察其是否具有合理性、优越性的重要标志。衡量政党制度成功与否不是看它理论上所说的民主程度如何,而是看它在实践中的作用。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标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体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9月20日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今天,中国已是世界分工体系的重要一环,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国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二位,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中国取得了傲然于世的持续经济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正确性。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中国找到了实现民族振兴、文明复兴的正确道路。

九三学社自成立以来的 67年来,一直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社的思想建设和社务实践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政治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与党休戚与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中国的历史发展表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九三学社。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也是九三学社的指导思想。政党制度作为各个国家独特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现实政治的产物,不管是实行一党制的国家,还是实行多党制的国家,都是根据它们本国的政治现实做出的选择,也是它们本国历史文化的现实反映。在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条件下,在社中央和省级组织面临换届的情况下,在中共十八即将召开的政治环境下,九三学社作为同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参政党,应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我社思想建设指导地位不动摇。(李占甫 社河南省委思想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宣传处长)